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新闻资讯

温州动物园的黄腹角雉“生宝宝了”

发布日期:2022-04-21 09:2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温州晚报

 两对来自乌岩岭的野生“鸟中的大熊猫”,共产下了四枚卵,一只已破壳而出

今天,记者从温州动物园获悉,来自泰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对黄腹角雉,在温州动物园安居近一年后,首次自然孵化成功。就在下午,一只萌态十足的小黄腹角雉在它母亲的示范下,从树上两米高的“家”中飞离,勇敢地踏出“成长第一步”。

成功产下了三枚卵

一只破壳而出

黄腹角雉属于鸡形目雉科,别名角鸡、寿鸟,我国特产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列入国际濒危鸟类《红皮书》中的“最濒危种”,有“鸟中的大熊猫”之誉。黄腹角雉也是温州本土特色的珍稀野生动物物种,位于泰顺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黄腹角雉的重要保种基地与科研基地,保护区现有野生黄腹角雉约500余只,是目前我国已知的野生黄腹角雉种群密度最高的区域。

为加强本土动物的保护与科普,去年4月,温州动物园与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黄腹角雉人工饲养科研合作项目,两对黄腹角雉经过近一年的精心饲养,它们逐渐适应了园内良好的饲养环境,进入繁育期后,雄性黄腹角雉出现了炫耀求偶行为,一只雌性黄腹角雉成功产下了3枚卵。

“3月16日那天,我们发现黄腹角雉有下蛋的迹象,这时候我们就比较关注,隔一天就去看一下。黄腹角雉下蛋比较有规律,一般情况是隔一天下一个蛋。我们发现它产下第二枚蛋时,天正在下雨,怕蛋失温坏掉,我们还设法给它们在树上的窝支了一把雨伞。最终产下3枚蛋。”温州市景山森林公园管理中心饲养组组长王力说。

动管所副所长李鹏辉说:“从3月19日开始,这只雌性黄腹角雉趴窝孵蛋,每天下午三四时离窝觅食,大约三十分钟左右回窝继续孵化。有意思的是,每天傍晚六七时,‘她’的伴儿一只雄性黄腹角雉就会飞到离窝很近的一棵树上守护。4月18日上午10时许,我们惊喜地发现,一只萌态十足的黄腹角雉犹如小鸡般破壳而出,当时看到这场景很激动。不过有点遗憾的是,另外两枚蛋没有孵化成功。”

喜上加喜的是,4月18日,另外一雌性黄腹角雉也产下了一枚卵,由于是产在湿漉漉的草地里,不利于孵化,饲养员第一时间将这枚卵转移出去,现在正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人工孵化。

成功繁殖并非偶然

精心打造馆舍

据介绍,黄腹角雉栖息于海拔500~1600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以蕨类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为食。繁殖期为3~6月,雌鸟每窝产卵3~6枚,孵化期为28天左右。黄腹角雉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是繁殖力弱,天敌对卵的盗食导致卵的损失率很高。其次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造成部分典型栖息地遭到破坏,导致了黄腹角雉栖息地分布呈不连续的孤立状,种群交流困难,不利于野外种群发展壮大。

温州动物园这次能成功繁殖黄腹角雉,其实并非偶然。据了解,温州动物园早在多年前就曾借展过一对黄腹角雉,有了上一次的饲养经验,加上这次经过大量的精心准备,才使黄腹角雉繁殖成功。

温州市景山森林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郭建华介绍,为保证黄腹角雉在温州动物园安居,动物园斥资4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约300平方米的黄腹角雉馆。该馆在普通人看来其貌不扬,其实它是根据了黄腹角雉的生活习性精心设计打造的,包括地形、植物布局等,每处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

“这个馆舍是东南朝向的,通风透气非常好,这里保留了最原始的竹林、树。黄腹角雉是在树上筑巢的,这些条件馆舍里都有了。让它有躲避的地方,有饮水的地方,吃饲料有保证安全、清洁的地方,这些我们在建馆时都要考虑进去。如果这个地方它不适应,那就不存在产卵和孵化行为。应该说,现在这几只黄腹角雉已经非常适应这个环境。”郭建华说。

人工饲养黄腹角雉

环境要求很高

“这次温州动物园黄腹角雉能够繁殖成功,环境因素是最主要的。人工饲养黄腹角雉,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尤其是生存环境要求非常高,需要空间大、隐蔽性强、有遮挡物的生活环境,温州动物园黄腹角雉馆符合了这一条件,唯一不足的是海拔较低,泰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的种群生存区域海拔都在500米以上。说明只要气候条件等因素适合,海拔也不是问题。”泰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科研宣教处处长郑方东表示。

泰顺境内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我国特有珍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腹角雉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分别占浙江省植物种类的50%和动物种类的53%,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有14种。目前,黄腹角雉野外种群数已经从最初的30多只发展到如今的500多只,笼舍饲养也有100余只,它们的栖息地和活动范围在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