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县市区动态

首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首推一体化管控系统、首提公共服务空间理念……温州环卫70年,多项创举开省内先河

发布日期:2021-10-26 15:4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掌上温州客户端 

温都讯 2021年10月26日是浙江省第25个环卫工人节,各地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举办多项活动迎接节日的到来。据温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介绍,我市环卫事业工作者积极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创新”的温州人精神,在成立环卫机构至今70年来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多项业务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智慧环卫,让管理更加高效

经过70年的发展,温州环卫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从一把扫帚到专业清扫车,从臭气熏天的垃圾堆放场到无害化垃圾焚烧发电厂,从100多人的“杂牌军”到上万人的专业化队伍,通过科技赋能开辟环卫智慧管理新路径,全天候、全方位地为市民服务,为市容市貌增光添彩。

温州市环卫作业一体化终端管控系统界面

2018年,我市率全省之先推出温州市环卫作业一体化终端管控系统,现已归集市区范围内366辆垃圾清运车、237 辆机械洗扫车、84 座垃圾转运站、917座城镇公厕、2.7万个垃圾分类主体等相关信息,不断完善环卫设施信息库。今年,持续挖掘大数据应用,搭建了具备数据调取、监督考核、督查反馈等功能的业务模块,实现智慧环卫“一网统管 ”“一步增效”。

2021年,我市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依托温州市扬尘治理渣管联动系统,加大建筑渣土、泥浆车辆准运证“二维码”应用开发与使用,在全省创新推行建筑渣土泥浆收运处置“一车一票一码一杆”模式,全面提升智慧化监管水平。

锐意创新,让城市更加宜居

2000年,我市建成全省第一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瓯海东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设计处置能力160吨/日,成为全国第一家全部采用国产化设备、第一家由民营企业以BOT方式投资建设、第一家使用自主研发炉排和烟气处理系统的垃圾发电厂。20年来,我市已有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18座(含餐厨垃圾处理厂8座),总设计处置能力达12920吨/日,保障我市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置。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行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积极探索并推广“两撤两定两到位”的温州特色垃圾分类模式(即高层撤桶、撤桶并点、定时定点、劝导员和垃圾房到位)。精心打造1272个具备分类、清洗、存储、宣教于一体的多功能垃圾房(收集点),不仅有效提升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环境,也为桶前分类督导打好基础。同时,我市累计创建省级示范小区312个,“定时定点”投放和清运商业街58条、小区84个;试点打造垃圾分类“碳慧小区”20个,探索居民-物业-回收企业的垃圾智慧回收模式,助力实现碳减排。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56.4%,较2019年同期增长18.3%;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约266万吨,较2019年同期下降5.56%(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较大,相关数据无对比意义)。

以人为本,让服务更加温暖

我市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让城市服务有爱心、有温度。

2018年,在党中央关于“厕所革命”的号召下,我市率全省之先提出“公共服务空间”理念,创新将爱心驿站与城镇公厕结合打造。今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出台了《爱心驿站“人文化”创建指导意见》,将爱心驿站“人文化”作为全省典范、全市推广的“金名片”来打造。目前,全市已建成162座爱心驿站(点)。

新田园劳动者爱心驿站

鹿城区九山公园爱心驿站作为温州市2020年完成建设的示范项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向全国代表委员展示。该驿站采用大面积玻璃外墙隔断,保障采光,使空间更加宽敞通透,实现了功能及颜值质的飞跃。驿站内部设置了空调、直饮机、微波炉、急救箱等设施,解决了环卫工人、园林绿化工、快递员等户外劳动者“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的现实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鹿城区九山公园爱心驿站

通讯员 周琦 倪晓秋

环卫故事

上世纪50年代挑着担子收运粪便

我叫金阿昌,今年90岁,1956年参加环卫工作。那时的粪便收运要靠人挑着担子,挨家挨户收集粪便,工作效率低下。后来,市环卫处职工们齐心协力造了船只,穿梭在河道上收运粪便,使收运效率大幅提升。

随着河道干涸,水运方式无法适应,市环卫处花大力气再次进行工具改进,组织人员日均徒步十多公里到龙湾永强收集沼气,经过一次次试验,制造了四轮机械式收运车,还吸引上海代表团来学习交流。

上世纪60年代开车穿街走巷收运垃圾

我叫陈岳阳,1967年参加环卫工作。回忆50年前,垃圾只能倾倒在市区吴桥路或勤奋路两个指定点位。我和同事每天驾驶垃圾车穿街走巷收运垃圾,市民看到我们过来,抓紧拿铁锹把自家门前的垃圾送上车,一天能收集六七车垃圾,垃圾堆放场像山一样,臭气熏天。

到了1985年,市区第一座垃圾转运站“道后垃圾转运站”投用;2000年,我市第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瓯海东庄垃圾发电厂”投用,工人们的工作条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13年市区主要道路实现全天候保洁

我叫周吉强,来自黑龙江省,是温州富邦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一名道路普扫员。在从事环卫工作的8年中,我感受到了温州环卫的进步以及市民对环卫工人的关爱。市区主要道路实现了全覆盖清扫、全天候保洁、全路段清洗、全循环清运,我们不再是“清道夫”“扫大街的”,而是体面的城市美容师。在政府及环卫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有了统一的工作服、雨衣、清扫保洁专用三轮车等环卫安全作业用具,还有了可以遮阳躲雨、歇歇脚、喝口茶的“爱心驿站”,工作既省力也不怕风吹雨打;工资也是一年比一年高,薪资从2000余元提升到4000余元。公司还给我们缴纳了社会保险和商业险,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2018年道路保洁考核一部手机就搞定

我叫黄项,是一名80后,2006年3月进入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作为一名监管考核人员,我的职责是做好市区道路环境卫生质量考核。无论严寒酷暑,每天早上6点左右就要出门,一直到下午1点左右才吃饭。我累计走过1万多条道路,踩过6000多处垃圾死角,查过2000多座次公厕、300多座次垃圾转运站,在微信运动的排行榜里,我和队友总是名列前茅。2018年,我市开启信息化考核模式后,我们考核人员不用再携带纸、笔,直接可用手机拍摄问题点就能在后台录入问题,时间、地点、责任部门、整改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省去了人工核校数据的环节,也避免了雨水天气带来的不便。

温州环卫大事记

1951年 市公营肥料公司批准成立,统一管理城区粪便。

1957年 市清卫管理处改称市环境卫生处,主要负责清除粪便、打扫街道、修下水道、饮水消毒、除灭蚊蝇等。

1959年 市环境卫生处购置第1辆汽车,开始使用汽车拉粪。

1982年 市政府拨款35万元,在双屿卧旗山下新建2.7万平方米的大型垃圾场。

1991年 对公厕实行全面改建,至1992年底共改建公厕110座,是我市当时规模最大的公厕改建工程。同年,公厕开始推行有偿使用制度。

2000年 温州市首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瓯海东庄垃圾发电厂”建成投用。

2009年9月 市区唯一一座粪便处理厂东郊粪便处理厂建成投用。

2017年12月 市区1200余座公厕免费对市民开放,市民如厕开始进入“零收费”时代。

2018年5月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颁发《温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

2018年8月 “温州市环卫作业一体化终端管控系统”启动建设。

2018年12月 在全市范围实施城镇“厕所革命”,完成282座公厕提升改造,并率全省之先提出公共服务空间理念。

2019年4月 “温州市环卫作业一体化终端管控系统”完成验收,市区环卫作业开启“数字化”时代。

2020年2月 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和市建筑废弃物管理中心整合设置为温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挂温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牌子),主要承担市容环境卫生、建筑废弃物管理等职责。

2020年12月 我市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市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

2021年1月 温州市在全省创新推行市区建筑渣土泥浆收运处置“一车一票一码一杆”模式。

2021年9月 我市首个“垃圾分类碳慧小区”试点推进,实现可回收物线上线下智慧回收。

编辑 孙立彭

版式 邵海若

审核 林剑静

监制 陈侄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