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温州市“垃圾分类 全城助力”大型公益行动第二场,走进鹿城区滨江街道新田园社区聚英家园。来自新田园小学会展校区的50名温州日报小记者手执“任务书”来到现场,热热闹闹地“玩”起了垃圾分类,同时采访了新田园社区在垃圾分类方面的“金点子”。
拿着“任务书”找线索
小记者现场玩转“寻宝游戏”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实现生活垃圾从源头减量,共同建设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本次活动上,温州日报小记者、新田园小学会展校区五(4)班的陈家楷作为小记者代表,再次向全市人民发出倡议。
为更好地“寓教于乐”,让小记者们以“玩中学”的方式,让垃圾分类知识、理念入脑入心,本报小记者俱乐部给每位小记者发放了“四分小魔盒”大闯关任务书 。带着任务书,他们要在本报特别设计制作的“四分小魔盒——垃圾分类科学馆”中,进行游戏项目的闯关,开启垃圾分类知识探索。
“请跟着小魔盒一起念咒语——”在垃圾分类督导员的引领下,小记者们念出朗朗上口的垃圾分类口诀:“蓝色回收又能卖,红色有毒又有害,绿色剩菜瓜果皮,灰色桶里放其他。”在完成垃圾分类测评机上的“电子考试”之后,徐恩希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垃圾分类,就是让每个垃圾都找对自己的家,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美好。”
闯关活动之后,许多小记者都在任务书上写下了满满的感想。“在小魔盒里,我看到了许多垃圾的降解时间,有的居然要几百万年。所以我们更应该实行垃圾分类,并以垃圾分类模范要求自己。”陈家楷和小组成员共同写下了这样的感受。
本场公益活动共吸引近500名市民来到现场,除了参观垃圾分类科学馆,他们还观看了垃圾分类文艺节目,并参与了垃圾分类知识问答。
从“一米菜园”到“红色管家”
新田园“金点子”引人注目
新田园社区是温州市第一批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第一批全智能投放试点小区和第一个易腐垃圾就地处理试点小区。目前,已经创成5个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作为本场活动的举办地,新田园社区在垃圾分类方面的新亮点,也引发了小记者的极大兴趣。
如何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更深入人心,并让大家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以小带大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在新田园社区里,一些小区购置堆肥设备、提供种子,建成多个“亲子一米菜园”,将厨余垃圾变成肥料养肥小菜园。看见自己的“菜园”丰收了,孩子们有了成就感,家长们也自然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了。
事实上,这只是新田园社区垃圾分类各亮点的一个缩影。组建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联动的“红色管家”向社区居民开展宣传;成立督导队,分班定点值守、检查、积分打卡;在小区电子显示屏设置垃圾分类“红黑榜”,引导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在采访中,小记者们发现这里随处可见“金点子”。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又专门增设了居民废弃口罩分类投放桶,实施专车收运,使垃圾分类的理念逐步内化于心。
在前不久新田园小学九周年校庆活动上,学校与滨江街道合作设置垃圾分类摊位,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树立垃圾分类意识。会展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学校还通过晨会、班会、班级黑板报、手抄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宣传和主题教育,并在每层教学楼、每个班级设置分类垃圾桶。